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

medusa 发布时间:2023-06-21 22:59:28

  

    心理危机干预是现在很热门的一项培训课程,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家解决一些心理问题,而参加完的人员也要及时的提交自己的心得体会报告,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举例优秀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来参考和学习。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


    通过此次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和危机案例,让我认识到一线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在处理学生危机事件的经验和知识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学习到丰富的心理疾病的预防知识和危机事件的处理方法,以“稳、准、狠”的工作态度与思路来应对。“稳”就是要工作思路清楚,遇到危机事件,一线学生工作者要在第一时间了解详细情况及时向领导汇报,及时告知学生家长并和家长了解事件背景。“准”指的是学生的情况一旦经医院或者专业人员判定,情况确定,立马让学生家长接回家重点监护,“狠”指的是危机事件不过夜,必须24小时监护或者立即处理,不留隐患。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特点进行概括:

    1.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和严重,主要体现在极端个案;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以神经症为主要问题类型,越来越多呈现出人格障碍问题为主要问题类型和工作难点。

    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咨询或治疗问题,而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早期创伤和寄养经历,应试教育体制等成为心理问题的越来越重要的根源。

    3.理想、信仰、价值观、生命价值与意义、学习价值与意义等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总结来说,心理危机干预要做到九点:

    1.付出任何努力让个案放弃他所选的方法;

    2.减压,评估导致自杀想法的应激源,设法处理;

    3.要打破保密原则,而且要通知其家人或朋友(妥善保管相关材料,如遗书等);

    4.不管年龄多大,都要建立一条[生命线](电话保持畅通);

    5.和个案订不伤害协议;

    6.立即处理;

    7.尽快约定下次访谈时间;

    8.制定行动计划;

    9.随时可用电话联络到。

    本次培训是我感觉收获最大、指导性最强、专业性最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此次培训告诉了我下一步应该如何更有效地筛查出高危群体,如何建立危机干预机制以预防和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这是一次非常专业的培训,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学生工作会有很大帮助,非常感谢学院提供的培训机会,也希望我们学校多提供一些诸如此类的高质量的培训。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心理危机的行动干预:

    1.危机干预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安全。

    2.做好自杀风险评估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步。

    3.自杀风险的警示主要有4个:

    1)自杀计划的特性,越详细越危险;

    2)自杀方式的杀伤力,越危险,自杀风险越高;

    3)选用未完成计划的方法的可行性(帮助当事人寻找替代自杀的方法);

    4)在计划中帮助个案的可能性(家人和朋友都是可以利用得资源,身边有人可以避免当事人自杀)。

    4.康复后的个体回到生活环境后一定要解决“社会支持”问题,解决问题远不如建立关系重要。

    5.心理干预必须要团队协作。在干预团队中,学校领导充当“司令员”角色,心理咨询师及督导担任“参谋长”角色,学生工作者担任“主战部队”角色,精神科医生及医院担任“攻坚部队”角色,学校保卫部门担任“辅助战斗部队”角色。

    6.发现自杀危机事件时,院系必须做两件事:通知学生父母前来、对当事人给予24小时监护。总的来说要树立起重事先预防的工作理念,从源头抓起,平时应该注重对大学生恋爱情感,人际交往、专业学习等方面的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化解压力。

    7.通知父母,父母均不能或不愿意前来时,我们务必要求家长授权监护人,办理住院手续,一定可以保证当事人的生命安全。联系家长时,我们要向家长如实反馈学生情况;不让家长告知学生要到学校事宜,不要提及学校发生的事情;向家长保证,在家长到校之前,我们会安排24小时监护保证当事人安全。

    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网络培训研修心得体会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内容丰富、条理清晰。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本次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网络培训线上学习,收获满满。

    1、通过这次学习,我学习了一些常用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及技术,学到了更为详实的干预知识与技巧,增强了对危机干预的计划筹备,对日后工作实务特别是个案工作有较大帮助。

    2、初步了解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评估和筛选技术,学习了简单的干预技术,了解了“简快重建法”、危机干预方案的制定。

    3、今天学习过程中、,了解了心理危机的特征、影响以及如何介入、处理技巧等,收获最大在于对应急事件发生后的处理办法,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等。

    4、第一次系统的接受这样的学习,很有收获,同时也知道了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让我非常深刻地理解了这些理论方法,总之,这样的培训系统,完整,很好。

    我认为在讲座中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1、讲座方式比较合理,并贯穿有模拟练习,增强了讲座效果,实操和小组讨论能让学员得到锻炼

    2、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新知识的讯息,如简快重建法,讲课与互动良好结合,小组演练,探索讨论,现场气氛调动比较好

    3、完整、系统、清晰、有条理,互动,注重重点,有具体技巧练习,切身感受印象深刻,提问,现场热烈,也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很信服。

    4、时间安排较合理,开讲者平易近人、语言风趣,能很好的解释大家提出的问题,的互动较多,能够很好的根据知识结构来讲解。

    5、对演练过后的疑惑给予及时的解答和互动,很好的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

    最后,诚挚的感谢领导在工作中对我的帮助和关心,非常感谢组织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我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踏踏实实工作,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我认识到在报道危机事件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利用官方网络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并持续提供最新消息,这样做能够有效阻止谣言四起。

    2.对(自杀)危机事件的信息报道不宜过于详细,尤其是不能包含细节,避免有人效仿。因为诸多事实表明,媒体报道的(自杀)细节越多,(自杀)模仿行为就会越多。

    3.发布的信息要客观真实。

    4.发布信息时不要将焦点关注在事件的起因上,而应该将焦点放在对受害者的人文关怀上。

    紧接着,徐博士又从为洗刷“死亡之桥”而改造后的韩国麻浦大桥高自杀事件讲起,向我们阐明了自杀的著名效应、模仿效应和呼救效应,同时也告诉我们:自杀是可以预防的。

    院系辅导员的作用甚为关键,做好危机干预的第一步是要学会识别心理危机事件,并做好信息上报至关重要。

    1.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和严重,主要体现在极端个案;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以神经症为主要问题类型,越来越多呈现出人格障碍问题为主要问题类型和工作难点。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咨询或治疗问题,而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早期创伤和寄养经历,应试教育体制等成为心理问题的越来越重要的根源。3.理想、信仰、价值观、生命价值与意义、学习价值与意义等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理解危机中的人章节:让我很形象深刻地认识到:

    1.失恋只是自杀的诱因,其核心原因来自家庭。

    2.对于人格障碍患者,很重要的是重新获得关心与界限。

    3.有儿童期虐待和家庭功能失调、强奸与性侵犯的人属于高危人群。性侵创伤后,当事人一般会有压力减少行为:自毁行为,无节制地狂欢、发泄,过度地和不适应地性行为等。

    4.在处理群体性的PTSD时一定要团队工作,做到彼此相互支持、及时督导,否则很快就会崩溃,出现替代创伤。

    第三讲:心理危机的行动干预

    树理论对自杀风险个案评估的有效性高达90.1%,远高于MMPI的有效性(26.2%)。他把一个人看做一棵大树,树根是指家庭与依恋关系,树干是指社会支持和信仰、价值观,树叶是指成就感、自我实现,阳光雨露是指社会环境。

    我认识到了:

    1.自杀身亡的人中有25%-50%的人曾有过尝试自杀。因此,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掌握曾有自杀尝试的学生信息,并给予高度关注。

    2.心理健康与性格外向、内向无关,性格奔放活跃的人也可能出现问题;性格外向的也会有抑郁,是常被我们忽视的微笑抑郁或阴性抑郁。

    3.谈论自杀的人不会自杀,这是错误的。谈论或关注自杀十之八九是一个呼救的信号,我们应该科学决断,不能自欺欺人。

    4.考试、失恋不是心理危机的根本因素,社会支持系统缺失才是根源。

    5.有自杀倾向的人恢复正常时,危险并没有结束,心理危机者往往经历一个“挣扎—呼救—平静”的过程,平静期往往是最危险期。因此,对于刚康复出院的病人,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干预。

    6.心理干预是干预者不能回避自杀等敏感问题,需要用坦诚和专业与被干预者建立信任关系。与有自杀倾向的人谈论自杀并不会引发他下决心自杀。

    7.如果一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自杀,他人则通常无法控制。这种认识错误的,因为没有谁真的想死,自杀成功的人多是因为身边没有人制止,或者没有人可以求助。在我国,人没有自杀权,阻止他人自杀不属于侵权行为。

    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不同情况下的危机个案处理办法。具体如下:

    1.危机干预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安全。不管危机个案在哪里,我们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当事人的生命安全,打探当事人的地点、通知他的紧急联系人,确保他的身边有人,暂时打消自杀念头。

    2.做好自杀风险评估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步。家族有精神病史、身体久治不愈无比疼痛、人际关系问题、被抛弃或被拒绝、丧失、工作和经济状况差,使用网络等媒介发表自杀相关文章、诗句、说说、日记、艺术作品等发布自杀信息时,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做好监视。

    3.自杀风险的警示主要有4个:1)自杀计划的特性,越详细越危险;2)自杀方式的杀伤力,越危险,自杀风险越高;3)选用未完成计划的方法的可行性(帮助当事人寻找替代自杀的方法);4)在计划中帮助个案的可能性(家人和朋友都是可以利用得资源,身边有人可以避免当事人自杀)。

    4.根据评分进行判别其自杀风险高低。如果是0-2分,则可以让当事人回家,需要进一步观察随访;3-4分,则需要报告院系领导、院系辅导员,密切观察随访,24小时监护,24小时候再做评估,可联系家长;5-6分,报告院系领导,院系辅导员,做好密切观察随访,通知父母,送精神科门诊或精神科会诊,24小时监护,强烈建议住院治疗;7-10分,通知父母,立即住院。

    5.康复后的个体回到生活环境后一定要解决“社会支持”问题,解决问题远不如建立关系重要。

    6.心理干预必须要团队协作。在干预团队中,学校领导充当“司令员”角色,心理咨询师及督导担任“参谋长”角色,学生工作者担任“主战部队”角色,精神科医生及医院担任“攻坚部队”角色,学校保卫部门担任“辅助战斗部队”角色。

    7.发现自杀危机事件时,院系必须做两件事:通知父母前来、对当事人给予24小时监护。

    8.通知父母,父母均不能或不愿意前来时,我们务必要求家长授权监护人,办理住院手续,一定可以保证当事人的生命安全。联系家长时,我们要向家长如实反馈学生情况;不让家长告知学生要到学校事宜,不要提及学校发生的事情;向家长保证,在家长到校之前,我们会安排24小时监护保证当事人安全。

    9.家长不同意授权,也不前往学校时,可要求家长发个《免责声明》,并注意全程录音。如若家长也不同意发免责声明时,我们可告知家长精神卫生法第二十八条内容,告知家长我们可联系当地公安机关交由公安机关处理。

    10.24小时监护是指分分秒秒都在视野范围中。安排监护房间时,尽量选择一楼房间,房间内无煤气,无刀具等锐器;陪护人尽量选择有责任心的并且与当事人关系要好的人来做;陪护人分分秒秒看护,不让当事人离开视线,重点看管好门、窗位置。

    我感受到心理危机干预要做到九点:

    1.付出任何努力让个案放弃他所选的方法;

    2.减压,评估导致自杀想法的应激源,设法处理;

    3.要打破保密原则,而且要通知其家人或朋友(妥善保管相关材料,如遗书等);

    4.不管年龄多大,都要建立一条[生命线](电话保持畅通);

    5.和个案订不伤害协议;

    6.立即处理;

    7.尽快约定下次访谈时间;

    8.制定行动计划;

    9.随时可用电话联络到

    本次培训是我感觉收获最大、指导性最强、专业性最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两天的培训告诉了我下一步应该如何更有效地筛查出高危群体,如何建立危机干预机制以预防和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这是一次非常专业的培训,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学生工作会有很大帮助,非常感谢组织提供的培训机会。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


    首先,通过学习,我了解了心理危机这个概念是十分宽泛的:只要是心理的平衡与稳定被打破,使思维或行为有了紊乱就可称作心理危机了。在处理危机大多数人都能恰当的应付,若不能恰当的应对则会产生心理创伤。

    由此不由联系到自身的经历与生活,小危机其实是不断的,稳定的心理与生活常常会遭遇些事情被打乱,虽然是小事,比如孩子的学业问题、夫妻的意见问题、工作的变化问题等,当这些事情突然出现,自己的心理的波动总是有的。可以说是平衡被打破了,不过正如老师所说,这些都“是在非正常情况下人的正常反应”,而且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平衡、破坏、再平衡的过程,如此去想事件与自己的心理变化的时候,就会知道这是种必然,也就会更宽容地接纳、理解自己与别人的心理与行为反应了。

    其次,心理危机不都是负作用,有时正是它们的出现让人不断地调整自己,让人成长、成熟。而且还可能在某些极度的负面情绪后会出现“灿烂的拐点”,情绪在某一刻就会豁然开朗起来,比如震后人的心理,在悲痛被宣泄后,人们可能对人生与生活有了新的思考,会更积极地面对未来的日子。所以不要惧怕平衡的打破。

    最后,是了解了一些如何面对那些遇到心理危机的人们的方式方法,老师讲了很多,把自己记得的总结归纳一下:

    一是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安慰需求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学生应该用躯体语言等建立其安全感,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心理指导,使其自我应对了。当然前提是要认同他们的感受,及时给予支持与安全感。还有,要允许他们有一两周的心理适应期,给他们心理缓冲的时间与情绪发泄的出口。

    二是要尽量减少自己和孩子面对一些惨烈的场面,所谓不该听的,不该看的都要避免,因为这些东西会使人印象深刻,使人大脑在“闪回”时不断干扰心理,让人噩梦。

    三是在危机后改变孩子受刺激的环境,如杀伤案后校园设施要变动,免得“触景生情”。

    四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心理危机的出现,重视心理问题,要让人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要给予专业的心理干预与指导,使人正确地应对危机。否则,这些心理危机的受害者有一天可能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把伤害带给社会与他人。

    五是,心理危机和人对事件的认知与评价有关,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可能会产生心理危机,有的人却无动于衷的。所以如何指导转变认知是解决危机的一个关键。

    总的来说应该知道,无论什么样的事情,如果放在漫漫人生里,都是微小的一瞬,如果能这样想许多事情都可以看开了。当然,如果处理不当,危机没有正确应对,也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

    2020年5月19日,我有幸聆听了xx老师关于"校园危机处理"的心理专题讲座。郝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就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我校的全体教师送上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也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在郝老师的讲座中没有生涩难懂的词汇,更多的是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浅显易懂的事例和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而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阐述解读别人的心理。比如:有如何理透语意处理夫妻关系和人际关系;有如何分析自杀行为的心理举动;有如何建立干预的科学机制来减少失误等等,促进健康的班级,营造健康的校园和中小学生良好的心态。

    是啊,拥有健康心态,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奠基石。对于一个让人们感到很神秘的心理知识,郝老师用很简单而有趣的视频,层层深入的揭开人们心理的内涵,将一种深刻的科学理念融化在娓娓叙谈间。郝老师那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人感受的更深入,更彻底。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都将成为我更加努力的动力,我将会把本次学习到的得到的体会实践于我的教学工作中。

    昨天下午听了河师大教育学院刘小先教授带来的题目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的讲座,在工作中,我拥有的多是实践经验,在假期的培训中,终于在这些专家、教授的引领下,去思考自己平日做的事情,上升为理论,然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的去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工作。我的感受有以下几点:1.非典属于瘟疫,像瘟疫、地震、水灾、空难、恐怖袭击、战争等这些是属于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2.失恋、失业、丧失亲人、破产、人际关系紧张、高考失败、遭遇性侵犯等这些现象的术语是个人内在的冲突。3.校园危机事件有五大类

    ●学生意外事件:车祸、疾病身亡、运动及游戏伤害、溺水、自伤、实验实习伤害等。这些好理解。

    ●校园安全维护事件:火警、地震、人为破坏、校园侵扰、失窃等,

    ●学生暴力与偏差行为:学生斗殴、暴力**、枪炮弹药刀械违规、财产**、赌博**、滥用药品与烟毒、破坏校园、性侵害**、飚车。这个概念令我很惊讶,在刚毕业的这一届学生中,皓是一个问题学生,他常常上课违纪,带食物进班,与同学们发生冲突,有一次和其他班一个男孩骑别人的电动车在高架上飙车,他就属于这种情况。我处理他的事情很多次,总是屡教不改,原来,处理学生心理的问题时间常常是两三个月或者几年时间才会有效果。

    ●管教冲突事件:师生冲突、亲子冲突、管教体罚、学生抗争申诉。这一概念让我想到了班里的皓、铭、茹、宗这几个学困生的问题,家长只是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其实背后的道理都是青少年心理危机。

    ●儿童少年保护事项:离家出走、乱伦、遗弃、长辈凌虐、出入不正当场所等。面对危机的身心反应

    ●生理方面:肠胃不适、头痛、失眠、恶梦、易惊吓、呼吸困难或哽塞感、肌肉紧张…

    ●情绪方面:焦虑、恐惧、怀疑、抑郁、悲伤、易怒,绝望、愤怒、烦躁、自责…

    ●认知方面: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

    ●行为方面: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1.焦虑——学生首先表现出来。

    ●焦虑是一种无明确对象的游离不定的紧张状态,处于焦虑状态的人警觉程度很高,而且常常抱着对未来的恐惧,总觉得未来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在焦虑状态下,人们通常会出现“认知狭窄”的现象。2.内疚、羞耻和负罪感

    ●自责、内疚、羞耻和负罪感一种非常消极的思维模式,结果会导致个体不断贬低自我,甚至是无法容忍自己。听到刘教授的这些理论的分享,我想到我的学生军,在学期初他的家长跟我说,她的儿子晚上睡着觉,背上、屁股上都是汗,孩子晚上一两点了还睡不着,这些都属于生理方面的表现,家长在跟我叙述的时候,我竟然说不出个所以然。我的心理学知识及医学常识严重匮乏,我现在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太多,我可能在大学期间学习的英语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可以,我在英语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方面在自己这20年的教学中也已具备并且还说的过去,但我对于教育心理学的了解太过肤浅,在大学时作为公修课来学习,在工作中明显是捉襟见肘。我必须不断的去努力。了解学生的心理。

    另外,刘教授提到,心理危机的应对缺乏万能和速效的方案,对心理问题的疏导至少需要一个月,有的甚至是几年的治疗。我认识的心理医生马丽医生,她常常是在至少20次的谈话沟通后一个孩子才发生改变的。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


    心理危机干预对于我们辅导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其涉及的内容非常深奥,对专业的要求极高。而对于专业背景不是心理学或相关学科的辅导员来说,往往采用的是不够专业的做法,比如试图用简单的谈话来化解心理危机,有的采用现身说法,以自身经验说教,但这些做法很难在面对心理危机事件时做出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

    学工处组织了很多次的辅导员培训,这些培训使我们受益良多。但是如果要深入了解这些专业知识,达到专业化标准,我们自己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们目前能做到的对心理干预最有效的措施是将重要信息及时上报,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工作人员的指导。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具备根据危机事件的性质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刘慧老师的讲座就在危机风险评估这一问题上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消除危机有其最佳时机,我们在面对严重的事态下,应在第一时间上报有关领导和部门,形成“事不过夜”的职业素养,及时对症下药,实施危机干预,避免延误干预的最佳时机。确保学生得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后,我们的主要工作应当是配合专业心理工作人员开展工作,从老师的角度为学生的心理康复做出努力。

    从我接手的一个学生突发心理抑郁症的事件中,我发现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身后多半有一个不够理想的家庭环境。学生的原生家庭环境在解决学生心理危机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我们平常要多和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了心理危机,我们应及时通知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让他们共同参与到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中来。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5


    4月18至19日两天时间,我有幸参加了在台州学院临海校区举办的北京大学徐凯文博士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专题培训,收获很大。为了便于大家学习,我按章节进行了详细梳理。

    第一讲:九〇后大学生肿么了?

    首先,徐博士从原北大校长周其凤、北大党委书记朱善璐、富士康老总郭台铭、IBM的困惑谈起,揭露90后大学生越来越让人难以理解,给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接着,他就北大入学大一新生的自杀率逐年增高这一事实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大一新生多为带病入学,是当前变态的高考教育体制所带来的结果。然后,徐博士将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和北京大学学生用刀伤人事件的媒体报道进行了比较,让我认识到在报道危机事件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利用官方网络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并持续提供最新消息,这样做能

    够有效阻止谣言四起。

    2.对(自杀)危机事件的信息报道不宜过于详细,尤其是不能包含细节,

    避免有人效仿。因为诸多事实表明,媒体报道的(自杀)细节越多,(自

    杀)模仿行为就会越多。

    3.发布的信息要客观真实。

    4.发布信息时不要将焦点关注在事件的起因上,而应该将焦点放在对受害

    者的人文关怀上。

    紧接着,徐博士又从为洗刷“死亡之桥”而改造后的韩国麻浦大桥高自杀事件讲起,向我们阐明了自杀的著名效应、模仿效应和呼救效应,同时也告诉我们:自杀是可以预防的。

    然后,徐博士紧密结合自己的调研和所干预的个案,向我们阐述了中国人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尤其是抑郁症和神经症;自杀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自杀在理论上是可以预防的,从中国大学生的自杀率显著低于美国大学生的自杀率这一事实发现,在高校教育管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国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之所以低于其他国家和中国其他群体,是因为有一支强大的辅导员队伍。据北京大学统计,危机事件的反馈有73%来自院系,自己求助的仅有18%。由此可知,院系辅导员的作用甚为关键,做好危机干预的

    第一步是要学会识别心理危机事件,并做好信息上报至关重要。

    最后,徐博士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特点进行概括:1.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和严重,主要体现在极端个案;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以神经症为主要问题类型,越来越多呈现出人格障碍问题为主要问题类型和工作难点。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咨询或治疗问题,而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早期创伤和寄养经历,应试教育体制等成为心理问题的越来越重要的根源。3.理想、信仰、价值观、生命价值与意义、学习价值与意义等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第二讲:理解危机中的人

    在徐博士的精心安排下,我们中午利用休息时间观看了电影《少女初体验》,直观地了解到抑郁症病人自残、自杀的原因。在下午的课程中,徐博士紧密结合电影情节和多个案例讲起,让我很形象深刻地认识到:

    1.失恋只是自杀的诱因,其核心原因来自家庭。

    2.对于人格障碍患者,很重要的是重新获得关心与界限。

    3.有儿童期虐待和家庭功能失调、强奸与性侵犯的人属于高危人群。性侵创伤后,当事人一般会有压力减少行为:自毁行为,无节制地狂欢、发泄,过度地和不适应地性行为等。

    4.在处理群体性的PTSD时,一定要团队工作,做到彼此相互支持、及时督导,否则很快就会崩溃,出现替代创伤。

    第三讲:心理危机的行动干预

    首先,徐博士提出心理危机干预的树理论。他指出,树理论对于心理危机的评估与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树理论对自杀风险个案评估的有效性高达90.1%,远高于MMPI的有效性(26.2%)。他把一个人看做一棵大树,树根是指家庭与依恋关系,树干是指社会支持和信仰、价值观,树叶是指成就感、自我实现,阳光雨露是指社会环境。

    接着,徐博士利用10道测验题目指出了我们对自杀的认识误区。我认识到了:

    1.自杀身亡的人中有25%-50%的人曾有过尝试自杀。因此,在工作中,我

    们一定要掌握曾有自杀尝试的学生信息,并给予高度关注。

    2.心理健康与性格外向、内向无关,性格奔放活跃的人也可能出现问题;

    性格外向的也会有抑郁,是常被我们忽视的微笑抑郁或阴性抑郁。

    3.谈论自杀的人不会自杀,这是错误的。谈论或关注自杀十之八九是一个

    呼救的信号,我们应该科学决断,不能自欺欺人。

    4.考试、失恋不是心理危机的根本因素,社会支持系统缺失才是根源。

    5.有自杀倾向的人恢复正常时,危险并没有结束,心理危机者往往经历一

    个“挣扎—呼救—平静”的过程,平静期往往是最危险期。因此,对于

    刚康复出院的病人,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干预。

    6.心理干预是干预者不能回避自杀等敏感问题,需要用坦诚和专业与被干

    预者建立信任关系。与有自杀倾向的人谈论自杀并不会引发他下决心自

    杀。

    7.如果一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自杀,他人则通常无法控制。这种认识错误

    的,因为没有谁真的想死,自杀成功的人多是因为身边没有人制止,或

    者没有人可以求助。在我国,人没有自杀权,阻止他人自杀不属于侵权

    行为。

    下午,徐博士从“如何拯救危机干预67小时”个案出发,对咨询师的评估记录和干预过程进行点评,指出了该咨询师的诸多不当之处,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不同情况下的危机个案处理办法。具体如下:

    1.危机干预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安全。不管危机个案在哪里,我们最重要的

    是要确保当事人的生命安全,打探当事人的地点、通知他的紧急联系人,

    确保他的身边有人,暂时打消自杀念头。

    2.做好自杀风险评估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步。家族有精神病史、身体久

    治不愈无比疼痛、人际关系问题、被抛弃或被拒绝、丧失、工作和经济

    状况差,使用网络等媒介发表自杀相关文章、诗句、说说、日记、艺术

    作品等发布自杀信息时,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做好监视。

    3.自杀风险的警示主要有4个:1)自杀计划的特性,越详细越危险;2)

    自杀方式的杀伤力,越危险,自杀风险越高;3)选用未完成计划的方法

    的可行性(帮助当事人寻找替代自杀的方法);4)在计划中帮助个案的

    可能性(家人和朋友都是可以利用得资源,身边有人可以避免当事人自

    杀)。

    4.徐博士分享《自杀自伤评估表》,根据评分进行判别其自杀风险高低。如

    果是0-2分,则可以让当事人回家,需要进一步观察随访;3-4分,则需要报告院系领导、院系辅导员,密切观察随访,24小时监护,24小时候再做评估,可联系家长;5-6分,报告院系领导,院系辅导员,做好密切观察随访,通知父母,送精神科门诊或精神科会诊,24小时监护,强烈建议住院治疗;7-10分,通知父母,立即住院。

    5.康复后的个体回到生活环境后一定要解决“社会支持”问题,解决问题远

    不如建立关系重要。

    6.心理干预必须要团队协作。在干预团队中,学校领导充当“司令员”角

    色,心理咨询师及督导担任“参谋长”角色,学生工作者担任“主战部队”角色,精神科医生及医院担任“攻坚部队”角色,学校保卫部门担任“辅助战斗部队”角色。

    7.发现自杀危机事件时,院系必须做两件事:通知父母前来、对当事人给

    予24小时监护。

    8.通知父母,父母均不能或不愿意前来时,我们务必要求家长授权监护人,

    办理住院手续,一定可以保证当事人的生命安全。联系家长时,我们要向家长如实反馈学生情况;不让家长告知学生要到学校事宜,不要提及学校发生的事情;向家长保证,在家长到校之前,我们会安排24小时监护保证当事人安全。

    9.家长不同意授权,也不前往学校时,可要求家长发个《免责声明》,并注

    意全程录音。如若家长也不同意发免责声明时,我们可告知家长精神卫生法第二十八条内容,告知家长我们可联系当地公安机关交由公安机关处理。

    10.24小时监护是指分分秒秒都在视野范围中。安排监护房间时,尽量选择

    一楼房间,房间内无煤气,无刀具等锐器;陪护人尽量选择有责任心的并且与当事人关系要好的人来做;陪护人分分秒秒看护,不让当事人离开视线,重点看管好门、窗位置。

    最后,徐博士总结心理危机干预要做到九点:

    1.付出任何努力让个案放弃他所选的方法;

    2.减压,评估导致自杀想法的应激源,设法处理;

    3.要打破保密原则,而且要通知其家人或朋友(妥善保管相关材料,如遗

    书等);

    4.不管年龄多大,都要建立一条[生命线](电话保持畅通);

    5.和个案订不伤害协议;

    6.立即处理;

    7.尽快约定下次访谈时间;

    8.制定行动计划;

    9.随时可用电话联络到

    本次培训是我感觉收获最大、指导性最强、专业性最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两天的培训告诉了我下一步应该如何更有效地筛查出高危群体,如何建立危机干预机制以预防和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这是一次非常专业的培训,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学生工作会有很大帮助,非常感谢台州学院提供的培训机会,也希望我们学校多提供一些诸如此类的高质量的培训。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


    摘要: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不断增多,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快乐地发展成长,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力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

    一、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最早源于林德曼,经卡普兰等的工作得到补充与发展。心理学家卡普兰从1954年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研究,并于1964年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对于当代在校大学生来说,比较常见的有就业危机、学习危机、情感危机等等。危机干预就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者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危机干预是心理治疗措施的一种,是从简短的心理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不涉及当事人的人格矫治。其目的是随时对那些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要发生危险(自杀)的人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响

    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不懂得科学教育观念,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

    在家长期望、社会期望和自身期望的多重压力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可能在理想受挫的情况下变为极端的心理危机表现形式。学生焦虑过度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态心理,是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相互诱导失调的结果,会给大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痛苦。学习压力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

    在我国,读大学的费用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是不小的负担。目前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30%。贫困生不仅要承受经济拮据、难以完成学业的压力,可能还有深藏于内心的困惑、痛苦和自卑的心理负担。这些都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失衡和压力。

    (四)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

    现在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一入学就要考虑毕业找工作的问题,他们常常会思考“自己将来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会否毕业即失业”等问题。面对即将踏入的竞争激烈的社会,不少大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

    (五)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

    中学和大学的学习、生活、管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大学生面临全新的人际关系问题。另外,大学生的性生理、性心理逐渐发育成熟,“爱情心理”开始萌动。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恋爱的不成功便导致失恋,有的大学生把失恋看成是极端严重的生活事件,这会使他们的情绪、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规律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由此也造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对策

    (一)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是前提

    1、建立健全心理档案。学校应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心理档案。要对所有数据进行动态管理,便于信息调用。根据新生问题的程度不同进行筛选,并重点关注高危机学生。及早发现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和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预警对象和范围。

    2、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学校应当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工作队伍。同时抓好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深入到学生中去,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围绕预警对象建立学生信息员队伍,做好信息员的培训工作,明确信息员的职责。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课程,以知识宣传为基础,通过宣传橱窗、校报、广播等多种途径,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办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沙龙、校园情景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助能力。

    (二)建立高效的危机干预系统是核心

    1、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和由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宿舍管理人员构成的四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网络系统。详细制定各级系统职能部门及成员的工作职责,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专题教育培训,建立早期识别心理问题学生和有效干预的快速反应通道。

    2、启动社会、家庭和学校全方位的心理支持系统。危机干预要整合高校心理辅导的危机处理、补救、预防和发展性等四种取向,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及时使用学校的辅导资源。在整合的基础上改善学校的软环境,并且在必要时能够有效地调动其同学、朋友、家庭、社区和自愿者组织等各种社会资源,完善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3、实施危机干预“五心”策略。即给其信心、泄其烦心、诉其真心、听其诚心、断其险心。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进行干预,对有特殊需要、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大学生进行困难解决、学习辅导、潜能开发、职业辅导、生活辅导、认知调整和行为矫正。

    4、建立健全学校危机事件应急处理方案。设计学生遭遇危机后,学生求助机制和学校处理应对机制,包括应急措施和评估体系。建立因学生心理问题需要校、医院及相关专业机构来进行会诊、转诊等的联系机制,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同精神病专科医院的联系。建立健全学生休学、退学通报机制,随时掌握学生因心理问题出现的休学、退学情况,对返校后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康复训练和心理关怀工作。

    (三)建立心理危机事件的后干预机制是保障

    在实施危机干预时,助人者不仅要关注当前的问题,而且要关注它可能带给当事人的长期效应。危机后干预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步骤。

    1、要对度过心理危机的学生继续进行帮助和治疗。要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学习、生活上的关怀,使学生真正从危机事件中恢复过来,过正常健康的生活。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恰当处理,即使当事人把它压制在意识之外,它也会在当事人以后的生活中反复出现,对当事人有潜在而巨大的影响,一旦新的刺激或事件发生,就会把个人带回到危机状态之中。

    2、对与当事人有关的人们的帮助。他们参与或目睹了危机事件,这也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危机,使他们难以得到关注和帮助。因此,对他们进行后干预也是很必要的。我们不仅要帮助他们接受这个事件,而且可以通过后干预使他们帮助其他人。

    参考文献:

    [1]王丽霞.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研究,2008(09).

    [2]朱元利李靖.“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研究[J].前沿,2010(6).

    [3]陶华蕾.大学生心理危机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1,(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工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12S03)的研究成果。

最新知识

TOP10

周榜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