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可以说是我国实力最强、声誉最高的学府之一,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相信很多小伙伴小时候也都将这所高校作为自己的梦想奋斗过,那么你知道高考多少分才能考进北京大学吗?小编对有关资料也做了一个简单的整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2023年江苏多少分能上北京大学?
2023年江苏多少分能上北京大学?(附历年录取分数线)
2023年江苏高考物理组691分、历史组663分能上清华大学;
2022年江苏高考物理组674分、历史组639分能上清华大学;
2021年江苏高考物理组666分、历史组646分能上清华大学;
2020年江苏高考理科425分、文科423分能上清华大学;
2023年北京大学在江苏招生计划
据2023年北京大学官方网站公布在江苏招生计划表显示,北京大学本科批在江苏招收物理类考生18人、历史类考生28人,具体如下:
专业名称 | 计划招生 | 学制 | 学费 | 科类 | 选科要求 |
心理学类 | 2 | 四年 | 5000/年 | 物理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地球物理学类 | 2 | 四年 | 5000/年 | 物理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法学 | 1 | 四年 | 5000/年 | 物理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文物保护技术 | 1 | 四年 | 5000/年 | 物理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天文学 | 1 | 四年 | 5000/年 | 物理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城乡规划 | 1 | 四年 | 5000/年 | 物理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1 | 四年 | 5000/年 | 物理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1 | 四年 | 5000/年 | 物理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数学类 | 1 | 四年 | 5000/年 | 物理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电子信息类 | 1 | 四年 | 5300/年 | 物理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经济学类 | 1 | 四年 | 5000/年 | 物理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工商管理类 | 1 | 四年 | 5000/年 | 物理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公共管理类 | 1 | 四年 | 5000/年 | 物理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新闻传播学类 | 1 | 四年 | 5000/年 | 物理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物理学类 | 1 | 四年 | 5000/年 | 物理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计算机类 | 1 | 四年 | 5300/年 | 物理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工科试验班类 | 1 | 四年 | 5000/年 | 物理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理科试验班类 | 1 | 四年 | 5300/年 | 物理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法学 | 3 | 四年 | 5000/年 | 历史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城乡规划 | 3 | 四年 | 5000/年 | 历史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英语(只招英语考生)(口) | 3 | 四年 | 5000/年 | 历史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2 | 四年 | 5000/年 | 历史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2 | 四年 | 5000/年 | 历史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经济学类 | 2 | 四年 | 5000/年 | 历史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社会学类 | 2 | 四年 | 5000/年 | 历史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公共管理类 | 2 | 四年 | 5000/年 | 历史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新闻传播学类 | 2 | 四年 | 5000/年 | 历史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人文科学试验班 | 2 | 四年 | 5000/年 | 历史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考古学 | 1 | 四年 | 5000/年 | 历史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历史学类 | 1 | 四年 | 5000/年 | 历史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哲学类 | 1 | 四年 | 5000/年 | 历史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工商管理类 | 1 | 四年 | 5000/年 | 历史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文科试验班类 | 1 | 四年 | 5300/年 | 历史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北京大学简介
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为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创立于1898年维新变法之际,初名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返回北平。1952年成为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并自北京沙滩等地迁至现址。2000年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北京大学。
学校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亚洲大学生集体行动交流计划、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21世纪学术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
注: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如有变动,以官方最新消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