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是我国知名度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高等大学之一,相信很多小伙伴对它也是很感兴趣,并将其作为自己的高考目标,大家对于复旦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自然也是十分好奇。小编对有关资料做了一个简单的整理,以供大家参考。
复旦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
目前官方还未发布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网上有消息称,复旦大学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一共有12个学科获得了A+的评估结果,表现十分亮眼。
但具体的评估结果还是要等待官方发布,下面我们就一起先来看看复旦大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结果如何:
序号 | 学校名称 | 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1 | 复旦大学 | 哲学 | A+ |
2 | 复旦大学 | 理论经济学 | A+ |
3 | 复旦大学 | 政治学 | A+ |
4 | 复旦大学 | 中国史 | A+ |
5 | 复旦大学 | 数学 | A+ |
6 | 复旦大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A |
7 | 复旦大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A |
8 | 复旦大学 | 新闻传播学 | A |
9 | 复旦大学 | 物理学 | A |
10 | 复旦大学 | 化学 | A |
11 | 复旦大学 | 基础医学 | A |
12 | 复旦大学 | 临床医学 | A |
13 | 复旦大学 | 工商管理 | A |
14 | 复旦大学 | 应用经济学 | A- |
15 | 复旦大学 | 社会学 | A- |
16 | 复旦大学 | 外国语言文学 | A- |
17 | 复旦大学 | 生物学 | A- |
18 | 复旦大学 | 生态学 | A- |
19 | 复旦大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A- |
20 | 复旦大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A- |
21 | 复旦大学 | 中西医结合 | A- |
22 | 复旦大学 | 药学 | A- |
23 | 复旦大学 | 公共管理 | A- |
24 | 复旦大学 | 法学 | B+ |
25 | 复旦大学 | 世界史 | B+ |
26 | 复旦大学 | 统计学 | B+ |
27 | 复旦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28 | 复旦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B+ |
29 | 复旦大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B+ |
30 | 复旦大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B+ |
31 | 复旦大学 | 软件工程 | B+ |
32 | 复旦大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B+ |
33 | 复旦大学 | 光学工程 | B |
34 | 复旦大学 | 护理学 | B |
35 | 复旦大学 | 考古学 | B- |
36 | 复旦大学 | 力学 | C+ |
37 | 复旦大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C |
注:据了解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估。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2002年首次开展,截至2017年完成了四轮。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按照“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体系在前三轮的基础上进行诸多创新;评估数据以“公共数据和单位填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评估结果按“分档”方式呈现,具体方法是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
公布评估结果旨在为参评单位了解学科优势与不足、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客观信息;为学生选报学科、专业提供参考;同时也便于社会各界了解中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学科内涵建设的状况和成效。
复旦大学简介
办学历史
复旦大学最早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2021年,学校20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比首轮增加3个入选学科。
办学条件
复旦大学现位于上海市,学校共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243.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2.53万平方米。有直属院(系)35个,附属医院18家(其中2家筹建)。设有本科专业80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7个。
师资力量
据了解,目前复旦大学有教学科研人员3602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9人,文科杰出教授1人,文科资深教授15人,获得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661人,占师资队伍比重近20%,国家级教学团队11个,上海市教学团队7个。
教学建设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预防医学、生物科学、哲学、物理学、基础医学、经济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核技术、管理科学
“双一流”建设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金融学、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历史地理学、中国近现代史、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内科学(心血管病、肾病、传染病)、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妇产科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药剂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材料物理与化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以实际情况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