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综合实力雄厚的高等学府,很多考生对于该校都很感兴趣,想知道长安大学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的结果如何?小编对有关资料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整理,希望能给有需要的小伙伴一些帮助与参考。
长安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
目前官方还未发布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以第四轮学科评估来看,长安大学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学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等学科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以下为长安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结果:
序号 | 学校名称 | 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1 | 长安大学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B+ |
2 | 长安大学 | 交通运输工程 | B+ |
3 | 长安大学 | 土木工程 | B |
4 | 长安大学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B |
5 | 长安大学 | 机械工程 | B- |
6 | 长安大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B- |
7 | 长安大学 | 城乡规划学 | B- |
8 | 长安大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C+ |
9 | 长安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C+ |
10 | 长安大学 | 水利工程 | C |
11 | 长安大学 | 工商管理 | C |
12 | 长安大学 | 公共管理 | C |
13 | 长安大学 | 力学 | C- |
14 | 长安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C- |
15 | 长安大学 | 建筑学 | C- |
16 | 长安大学 | 软件工程 | C- |
注:据了解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估。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2002年首次开展,截至2017年完成了四轮。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按照“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体系在前三轮的基础上进行诸多创新;评估数据以“公共数据和单位填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评估结果按“分档”方式呈现,具体方法是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
公布评估结果旨在为参评单位了解学科优势与不足、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客观信息;为学生选报学科、专业提供参考;同时也便于社会各界了解中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学科内涵建设的状况和成效。
长安大学简介
办学历史
1951年后,长安大学的前身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相继成立。1956年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7年成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三校合并,组建长安大学,掀开学校跨越式发展新篇章。教育部先后与交通部(交通运输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共建长安大学协议,“四部一省”共建长安大学的办学格局正式形成。2011年入选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21年正式成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启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办学条件
长安大学坐拥南北两大校区,建有太白山、梁山、渭水三个教学实习基地,校园面积3745亩;有84个本科专业,其中50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24个学院(系),具备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等7大门类
师资力量
长安大学拥有专任教师2100余人,现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加坡工程院院士4人,教授、副教授1400余人,博士生导师359人、硕士生导师105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100余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等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
教学建设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交通运输工程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地质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地质工程、交通运输、机械电子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土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交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科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专业: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资源勘查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以实际情况为准。